12岁的小姑娘原本应该是青春靓丽的,皮肤应该也是光彩照人的。
但是12岁的小雨来到我们浙二儿科的时候,全身的皮疹特别是颜面部的皮疹已经让这位小姑娘已经面目全非了。
原来她是9天之前开始出现发热,妈妈根据以往的经验,认为发热不过是一般的感冒而已,去医院医生每次也不过开的都是差不多的药物,于是就自行先后口服了头孢,阿奇霉素,红霉素,奥司他韦,酚氨加敏,尼美舒利等等药物。
体温虽然有所下降,不过在用药的第三天开始出现了全身的皮疹,开始出现的颜面部皮疹还是少许的,妈妈还以为是简单的皮肤过敏,没想到皮疹很快就从颜面部蔓延到了全身,红色的皮疹红融合成片,瘙痒明显伴有渗液,医院就诊,诊断为“荨麻疹型药疹”,同时发现还出现肝功能的损害,转氨酶明显增高了。
住院治疗数天后,皮疹反而加重,体温也不退。为进一步治疗,就来到了我们浙二儿科。
01什么是药疹?
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口服、外用和注射等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的皮肤黏膜炎症的反应。药疹发生的机制和原因较复杂。大致可以分为:药物过量、不耐受、特发性、副作用、继发作用和过敏反应等。药疹除皮肤、黏膜发疹外,通常还伴随有全身性不良反应,如肝、肾、胃肠道功能异常或损害。严重的药疹如剥脱性皮炎、大疱性表皮坏死松懈型药疹等可导致死亡。引起死亡,有这么严重吗?也许有人会质疑,但是绝不是危言耸听。
2药疹有哪些常见的表现?
1.过敏性休克:
2,荨麻疹型药疹
3,固定型药疹
4,麻疹样和猩红热样药疹
5.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
6.多型红斑性药疹
7,中毒表皮坏死溶解型
8.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其中过敏性休克,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中毒表皮坏死型,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是属于重症,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而文章开头提到的小雨就是属于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是和妈妈盲目服用解热镇痛药物,随意使用多种抗生素造成的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经过积极的治疗,目前小雨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还在积极恢复中。
3临床有哪些药物容易引起药疹呢?
最常见的有磺胺类药、解热镇痛药、安眠药类以及青霉素、链霉素等。
1.解热镇痛药其中以吡唑酮类和水杨酸盐最常见
2.磺胺类其中以长效磺胺为多见;
3.安眠镇静类其中以巴比妥类较多;
4.抗生素类其中以青霉素为多见,其他的如呋喃类、吩噻嗪类等引起的药疹也不少见。
5.中草药近年来中草药引起的药疹报道逐渐增多,引起过敏的药物有单株中草药,也有复方制剂。
4儿童如何安全用药?
不合理的用药除了会引起上述的药疹等反应外,还会出现很多的副反应。上述的例子告诉我们,随意用药的危害极大。此外因为儿科的特殊性,儿童处在生长发育时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许多脏器发育尚不完善,肝、肾的解毒和排毒功能以及血脑屏障的作用也都不健全。所以,我们建议用药一定要在医师和药师的指导下进行,安全用药。
5儿科中常见的滥用药物情况
滥用维生素和保健品:
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多年前为了提高所谓的免疫力,很多家长给孩子口服“蜂皇浆”,从而导致性早熟。虽然后来认识到这个错误,但是为时已晚。这个教训是惨痛的。此外,不要以为孩子吃了维生素有益无害。其实过量也是有害的,如维生素A剂量过大会出现厌食、发热、烦躁、哭闹、肝肿大及肾脏损害。维生素C用处虽多,但大量服用也会引起腹痛、腹泻等症状,以及出现药物中毒。不过关于维生素D,在婴儿出生后2周左右,需要补充维生素D,每日补充维生素D10μg(IU)。每日10μg(IU)的维生素D可满足婴儿在完全不接触日光照射情况下的维生素D的需要,这一补充量对北方地区、冬季或梅雨季节的婴儿都是基本充足的。还有正常新生儿期,正常饮食的情况下补充DHA,补钙等都是不必要的。所谓的“一片顶五片,一口气上五楼”等广告语,纯粹是商业行为,在此告诫妈妈们,对宝宝服药一定要心存戒备,尽量不擅自用药。
2,滥用或者拒绝使用抗生素:
这种情况有两种极端,一种父母,只要孩子一生病,不管什么原因就使用所谓的消炎药,就是抗生素。不用点抗生素总担心孩子的病不会好似的。还有一种因为受了当下那些众多的自媒体,微博,北京白癜风专家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