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医护及相关人员可能遭遇的心理危机

北京看白癜风病的医院 http://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detail.html

勠力同心众志成城

生命的救助,心理干预从未缺席!

为了缓解人们的心理压力,提高心理免疫力,增强战胜疫情的信心,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指导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专家,配合国家最新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中有关公众心理社会支持内容,撰写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心理自助与疏导指南》,为你的心理重筑防疫的堤坝。

以下即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心理自助与疏导指南》第五部分内容↓↓↓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心理危机干预不仅仅针对肺炎患者、疑似患者及家属,也包括所有的医护及相关工作人员,甚至社会组织、团体及机构系统。

医护工作者、医疗管理人员及心理干预者与普通人一样,同样面临着被感染的危险;同时,由于与患者的近距离接触,使医护工作者有更大的风险罹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此外,他们可能还面临着经验不足、不被理解等压力,经历着与亲人分离和担忧亲人等痛苦。因此,医护及相关工作人员有着更高的风险出现情绪方面的困扰和心理方面的危机。而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更好地帮助他人和应对疫情的前提:一个心理恐慌崩溃的医务人员很难有效率地为患者服务,一个恐慌被感染又怕被问责的管理者很难组织起快速有效的疫情应对,一个处于情感危机中的心理咨询人员很难去帮助另一个处于情感危机中的来访者。因此,帮助医护及相关工作人员积极进行心理自助和疏导非常重要和必要,这是打赢这场战争的重要保证。

第一节医护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心理特征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突发性、不可预见性和紧迫性,致使医护及相关工作人员在心理上受到不同程度甚至强烈的冲击,有些工作人员出现心理应激反应,造成个体生理和心理功能的改变。主要表现如下:

一、心理功能变化

(一)认知方面

1.一般表现医护及相关工作人员持续处于过度紧张和疲劳状态时,可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判断和理解能力下降、自我评价低、缺乏自信、犹豫不决、作出决定困难、思维总是沉浸于疫情之中而不能自拔等。

2.自我认识面对疫情的持续发展,面对数量逐渐增加的患者和不断出现的死亡案例,部分医务人员容易出现挫败感、无助感,并可能深深自责,认为自己无能,自信心降低。

(二)情绪方面

1.一般表现面对突发疫情,出现担心害怕是必然的反应。但持续高强度的救治工作,近距离的患者接触,失去常态和平衡的生活,使一线医护工作人员心理压力更大,更容易出现恐惧、紧张焦虑、烦躁、委屈、压抑等不良情绪;还会出现悲伤沮丧、心情沉重、情绪低落等抑郁情绪;有时会表现为过分敏感,因一点小事就急躁、发脾气,甚至出现冲动行为等。

2.过分担心害怕可能出现过分的担心害怕,缺乏安全感,担心被感染,担心家人被感染,担心家人是否安全,害怕家人为自己担惊受怕等。

3.其他表现有时可出现过度亢奋,影响休息和睡眠。因为对疫情的消极认识,还会出现悲观失望、甚至绝望。

(三)行为方面

1.一般表现由于疫情的不断变化和持续发展,工作强度和工作量不断增加,导致许多医护工作人员身心疲惫,因此可能会出现工作质量和效率下降,不愿说话,与人交往的主动性降低,食欲降低或暴饮暴食,容易抱怨。

2.其他表现因过度紧张,部分医护工作人员可能出现警觉性增高,并可有惊跳反应。还可出现过度防护,如反复洗手、一遍遍消毒等。

二、生理功能变化

(一)各种生理不适

1.疼痛由于持续高负荷工作,出现肌肉紧张度增高,全身不同部位肌肉疼痛,尤以颈肩疼痛、腰痛明显。

2.消化功能减退无食欲,食量减少,还可出现恶心、呕吐等。

3.疲劳因劳累而致疲劳感明显,少数人休息后也不能缓解。

(二)失眠

1.入睡困难由于过度紧张,入睡慢,甚至数小时都难以入眠。

2.做噩梦和易惊醒有时做噩梦,易惊醒,醒后迟迟不能入睡。

(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可出现有头晕、头痛、口干、出汗、心慌、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尿频、尿急、月经紊乱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当上述情况持续存在,程度较严重,给医护及相关工作人员造成明显痛苦,或显著影响个体的工作生活时,应考虑到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的可能,需要寻求心理方面的专业服务。

第二节医护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常见心理或精神问题

一、常见心理问题

1.担心恐惧无论是在门诊还是在住院病房工作,都充满了感染的风险,特别是门诊患者较多,个别患者出现愤怒攻击行为,容易让医护人员产生担心和恐惧情绪。头脑里会反复出现各种担忧、回避的念头,伴随心慌、出汗、发抖等躯体症状,会出现畏惧的行为。

2.过劳枯竭由于疫情暴发,医护人员不够充足,不能及时轮班休息,很多医护人员不能正常休息,甚至为了节约使用隔离衣而不敢吃饭、不敢喝水、不敢上厕所。还由于休息严重不足,饮食条件较差,容易产生过劳枯竭。感到精疲力竭、情绪低落或情感淡漠、宣泄不满情绪、产生无力和无助感等。

3.紧张焦虑由于呼吸科、感染科医生缺乏,很多内科甚至外科医生也支援到一线抗击疫情,由于不太熟悉隔离病房环境,也不熟悉某些仪器设备的使用,加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尚未找到特效药物和其他有效治疗方法,在病房或门诊遇到难治患者或者危重患者时,会产生紧张焦虑感,甚至手足无措。

4.委屈无助由于疫情发展迅猛,发热患者太多,病床不能满足需求,只能安排居家隔离观察,当门诊医护人员遇到症状比较严重而无法住院的患者,医院检查、确诊不及时而发泄不满时,医护人员容易产生委屈和无助的情绪。

5.挫败自责由于病毒感染患者身体基础条件差,有的患者年老多病,当治疗无效,患者病情迅速发展,导致死亡时;或者由于隔离操作不当而感染病毒,甚至传染给同事时,会产生严重的自责心理。

6.激动亢奋当外地援助医护人员到达疫区接替轮岗医护人员时,或首次进入发热门诊或隔离病房时,由于看到大量患者需要救治,容易产生应激,激动亢奋,难以休息,不能正常睡觉。

7.抑郁悲伤当患者治疗无效,病情不断加重时;当看到患者去世、家属悲痛时;当听说亲友感染而自己不能帮助时;当疫情发展迅猛,大量新的患者不断涌现时,会产生无助和悲伤感,甚至抑郁情绪。

8.压抑愤怒由于在疫情暴发期,情况变化无常。压抑的情绪不能释放,就可能在某些情况下突然暴发,宣泄情绪。

二、常见精神问题

1.急性应激反应往往发生于平时正常的个体突然遇到应激事件或其环境突然发生巨大变化,或者发生于灾害幸存者。可以表现为焦虑状态、抑郁状态或恐惧状态,往往伴有定向问题、身体不适、睡眠问题等多种问题。

住院医师小W原来在心内科工作,疫情暴发以后,医院感染科医护人员严重不足,为了替换值班十几天的感染科医生,医院临时抽调他进入感染科隔离病房。小W进入隔离病房以后,开始很是紧张,总是担心自己被感染,有时候感到失去方向感,思维变得缓慢,注意力不能集中,产生抑郁情绪,有时还会对患者或同事发火,发火后又产生内疚感、自责,无法做治疗决定,觉得自己什么也做不了,完全无用。还伴有睡眠问题,难以入睡。身体有时会不自主发抖,伴有头痛、胃肠道不适感等。这实际上是因为突然换到隔离病房环境,而产生的急性应激反应。

2.急性应激障碍是在受到严重的精神刺激后几分钟或几小时内所产生的一过性的精神恍惚、茫然或哭喊、乱跑或晕倒、表情麻木。数天或1周内可缓解,最长不超过1个月。

3.创伤后应激反应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危及自身或他人生命,或受到死亡威胁,或严重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持续存在或延迟出现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三类症状:①重新体验:表现为头脑里不自主地闪现与创伤有关的情境或内容,甚至感觉创伤性事件好像再次发生一样;②回避和麻木:主要表现为长期回避与创伤有关的事件或情境,回避创伤的地点或有关的人或事,有些患者甚至出现选择性遗忘,不能回忆起与创伤有关的事件细节;③警觉性增高:主要表现为过度警觉、容易被惊吓,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激惹性增高及焦虑情绪。

护士小Z在隔离病房工作的时候,接待了一位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男性中年患者,情绪比较激惹,住院以后对治疗效果不满意,对医护有意见,有一次小Z进入病房给患者打针时,患者突然扯住护士隔离衣,大声喊叫“你们为啥穿着隔离衣,我都是被别人感染的,我要死了!”小Z快速挣扎着逃离病房,但是止不住全身发抖,刚才一幕不断在脑海闪现,不敢再进入这间病房,而且出现晚上做噩梦,白天容易被惊吓,注意力不能集中,难以持续工作,持续数日仍然不能缓解。这就是所谓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本文作者:人卫电子书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relipower.net/fyzqzz/7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