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是一篇长文,但对于写作应该会有些作用,希望大家耐心看。
今天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在写作过程中发现的一些方法。
希望能够在今后的写作过程中给大家一点帮助。
语音转录。要写出一篇文章,尤其是在字左右或以上的文字,往往不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写作过程中不停构思、斟酌完善。这其中包括论点、例子等等,都需要我们有素材、去思考。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也曾经提及过,可以将生活中出现的灵感、感悟在小本本、手机上进行记录,避免出现灵感一闪而逝,写作时又无材料可用的尴尬情况。
但是由于这种记录方式,本就是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写出的碎片化素材,也可能当时的你正在忙于其他工作、或者突然领导找你要一份文件(刚刚笔者就遇到了这种情况,回来后又会需要重新整理思路),这也就导致了我们在进行这种记录时不会记录太多,只是写一些要点。
但笔者发现这也会出现一种情况:因为我们所记录的素材不一定会在什么时候派上用场,可能是马上或者第二天用,也可能是要过一个月或者是很久也不一定用到。由于记忆的短期性原因,再加上我们很大可能性不会再去整理我们曾经记录过的笔记。比如说,我今天上班时突然有了一个灵感,然后把它记录下来,到了下班在家没事的时候,我把这一个灵感进行一下扩展或者详细的去写一下,笔者感觉这个可能性也是不大的。
一个是懒的整理的原因,另一个是我们可能已经把这件事情忘记了。所以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当我们需要素材而去翻找我们的笔记时,看着里面的一个个单词、短语,却不知道具体是写的什么;同时也无法结合当时的情景去回忆,当时具体想要表达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灵感或者是感受,这就会导致我们明明记了东西、做了笔记却用不上,这就很可惜了。
而语音转换这种形式可以很大程度的避免这种情况。先说一下发现这个问题的背景。在四月底,五月初的时候,笔者需要做一个调查问卷,去进行采访,这是我们的一项课程作业。因为在采访过程中需要将对话进行录音,并整理成文字版进行记录,所以当时笔者就查了一些能够将语音转换成文字的方法。
在这里,笔者要想要和朋友们分享两个免费的方法,土豪朋友们自便就可以了。
一个是我们手机里的备忘录,我们可以在这里面记录一些我们的想法或者灵感。笔者使用的是手机自带的软件,所以也就以这个进行举例。在备忘录打开后,进入一个新的记录页面,右下角会有一个录音按钮,它能够记录你的声音,同时会有一个文字转换的作用。也就是说当我们把自己当时的想法说出来之后,会出现两种表现形式:一个是录音记录,另一个是文字记录。
另一个是利用某信语音,某信的语音功能也很强大,它能够将我们所说的话语直接转换成文字,然后点击发送,也能形成一个简单的文字记录,只是没有录音效果,不过影响不大。
因为笔者只是想和朋友们分享一些简单的记录工具,而不是进行商业的广告推广介绍,所以就不会再赘述了。因为很简单,大家很容易就能使用,相信很多朋友应该也使用过。如果有朋友还是不了解,可以进行留言交流。
下面,笔者和大家说一下,我用这种记录方式感受到的好处。
第一用时短。大家都知道,用嘴说,永远比写的要快(掌握了速记技巧的朋友除外),这种将自己脑海中的灵感通过说的方式进行记录,是用时比较短暂的,也更符合我们这种碎片化的时间利用方式。
第二,语音这种记录方式可以将我们脑海中突然闪现的灵感,用一种更加详细的去记录下来,而不会出现再去翻找材料时,不知道当时想的是什么的,这能凭借简单的几个字词再去猜想的情况。
第三,语音转换成文字的方式,也可以帮助我们,在文字材料整理和写作过程中,节省一些时间。因为已经转换成了文字,所以我们只要将文字版素材再重新整理一下即可,而不用再根据语音,边听边记录。这种方式是特别费时间的,笔者在记录调查问卷、整理文字版时,一开始便是使用这种边听边记录的方式,结果一个五分钟左右的对话,却用了将近一小时的时间进行整理。
当然,如果有朋友对这种方式感到好奇,也可以去试试,不过的确很费时间,建议大家浅尝辄止。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呢?我们根据实际来看一下即可,平时写作的时候所写的文字大约就是字左右或者1千到2千字之间,按照正常人的语速来说,这就是五六分钟的时间,再慢一些就是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但是如果我们要写的话,再加上整理思路,可能需要一个多小时。这也算是一个时间的利用吧。
同时,有时候朋友担心自己的灵感记录较少,文字较少。其实我们在整理文字材料时,也会算是一个反思或补充的过程。因为在我们对这些文字进行整理时,难免就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将这些想法穿插其中,形成自己的新见解,这样既增加了文章的内容,也将这薄薄的字数变得稍微厚实一些。
最后,这种以说代写的方式,也可以锻炼我们的口语交际能力,让我们在说话交流时更注重思路的逻辑和口语连贯性,也能够让我们注意一些口头禅,比如啊、呃之类的语气词的使用,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方式。同时,我们将文字进行整理的过程中,也是对文章的一次修改,这样既锻炼了自己的口语输出能力,也锻炼了自己的写作时的思考,可以算是两全其美。
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