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接诊前需进行实名认证”“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目前,北京市卫健委牵头组织制定的《北京市互联网诊疗监管实施办法(试行)》正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违规首诊、秒开处方等乱象仍然存在,给患者带来诸多风险和隐患。
问诊
违规首诊同病诊断各异
“医院太麻烦,直接买药又怕不对症,在线问诊倒是挺方便。”赵琳最近咳嗽有痰,看到线上平台打出“三甲医生,30秒接诊”的广告,便点进去试了试。简单描述症状、患病时长并提交患者基本信息后,她被导诊助手匹配到呼吸内科。支付完诊费,一名呼吸内科医生立即接诊。
“可以看到医生的个人简介,但因为是图文问诊,也不知道屏幕那边是不是本人。”赵琳没来得及想太多,医生的问题已经接踵而至。
“有鼻塞流鼻涕吗?”“没有。”“喉咙痛吗?”“不疼。”“有没有咳嗽咳痰呢?”“咳痰。”短短三个回合的问答,赵琳总共只发了六个字,医生就直接回复:从您的描述症状初步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需要我为您推荐药物对症处理吗?
仅凭简单对话,在线问诊医生就给首诊患者作出诊断
“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简直快到离谱。”赵琳发现,医生并未询问她是否属于首诊患者,也没有让她提供任何门诊病历。
“为了您的用药安全,请您回复以下问题……如果没有,请回复‘无’。”赵琳刚回完“无”,就收到信息:肺力咳合剂一次20毫升一天三次,饭后服用。医院开出的电子处方下面,赵琳看到“立即购买”四个大字,“药店信息显示这是处方药,但有了这份电子处方,只要付款就能买。”
赵琳觉得不放心,又选择了另一个平台的“问医生”。除了常规问题以外,这名医生多问了一句“感觉痰液在咽部还是气管?”赵琳回了“气管”,医生给出诊断结论:根据您提供的信息及症状,目前初步考虑支气管炎可能性大。之后,开出了左氧氟沙星片、复方氢溴酸右美沙芬糖浆的处方单。
“一样的症状,两个医生给出的诊断截然不同,开的药也完全不一样,到底该听谁的?”赵琳不禁对线上问诊的可靠性产生质疑,“左氧氟沙星片是抗生素,医生连化验都没让做,就让吃5到7天。”
同一个患者,在不同平台得到的诊断截然不同
对于这样的线上问诊,学院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主任史冬梅也觉得太过草率,“如果是在线下门诊,医生会看一看咽部是否红肿,用听诊器听听心肺情况,还要结合血常规等化验结果进行判断,这些不是患者几句主诉就能描述清楚的。”
在《北京市互联网诊疗监管实施办法(试行)》中,明确规定“患者就诊时应当提供具有明确诊断的病历资料,由接诊医师留存相关资料,并判断是否符合复诊条件。”并要求“当患者病情出现变化、本次就诊经医师判断为首诊或存在其他不适宜互联网诊疗的情况时,接诊医师应当立即终止互联网诊疗活动,并引导患者到实体医疗机构就诊。”
开药
先药后方处方药随便开
相比起在线问诊来说,在线开药更是主打一个“快”字。同样是咳嗽,陈磊甚至没想过要去问医生,而是凭着印象,在线上购药平台搜索了三年前曾经吃过的阿奇霉素片。
“当时咳嗽也挺严重,在医院看完吃的这个药,后来总算控制住了,感觉还挺对症。”找到相应药品后,陈磊发现这是处方药,便选择了页面下方的“问药师”。
“所谓的药师助手,有点像那些智能客服,按照模板自动问一遍,就算完成了病情收集。”在咨询页面,陈磊只能看到药师姓侯,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