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得好,还得报得好”;“让分有所值,绝不浪费一分”……
自6月23日起,各地高考分数线将陆续公布,高考志愿填报迫在眉睫。随着各地高考生开始填报志愿,各类志愿填报咨询机构持续火爆。而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机构最常见的广告词,迎合了绝大多数家长和考生紧张焦虑的心态。
虽然一些有经验的机构确实能为考生提供关于报考的重要讯息以及较有价值的建议,但由于行业不成熟,业内“定价无标准、从业无门槛、行为无监管”等乱象也普遍存在。
#高考志愿填报机构涌现#
法治周末记者在企查查中搜索“高考志愿填报”发现,目前,提供高考志愿填报服务业务相关的公司,包括科技公司、教育咨询公司等有个左右,其中一年内成立的就有多个,仅近两年成立的公司就占60%以上。
法治周末记者发现,近两年内这类企业的注册量激增,进入行业比较早的有“志愿无忧”“优志愿”“优合志愿”“好志愿”等多个品牌。
打开手机应用商店,有上百种高考志愿填报APP,像“优志愿”“高考志愿填报”“报考大学”等APP的安装次数达到了万次。在京东、淘宝网等销售平台,提供“大数据分析智能个性化推荐学校”的“高考志愿填报卡”服务的产品种类也很多,且价位多在元到元之间,近日销量不断攀升。
以最受欢迎的“优志愿”为例,该APP宣称数据与省考试院完全一致,多所院校近8年院校、专业的录取数据。基于人工智能技术DMS系统、确保两小时内招生计划数据上线,院校专业代码、学费、学制、计划人数、选择要求等一目了然。除此之外,还为考生提供性格测试,帮助找准学科、找准专业,测录取概率了解院校录取的难易程度,免费的在线视频讲座等。
法治周末记者调查发现,体验过“优志愿”的考生,对它的评价亦褒贬不一。
“虽然优志愿官方号称数据与考试院一致,但是关乎未来前程的事情还是不容马虎。所以在填报时,我一直都是志愿填报指南和优志愿软件对照使用。总体上来说比较个性化和科学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考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刚开始自己对志愿填报的规则,各个专业、院校的了解完全不清楚,而“优志愿”APP上提供有很多免费的在线讲解视频,收获很多。
但也有考生表示,“优志愿”上的数据更新不及时。年教育部新设专业没有查到,提前批院校也没有查到。甚至提供有错误的信息,有些院校在某省明明有招生计划,但是软件上却显示没有。
企查查数据显示,“优志愿”是上海亿阁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高考志愿填报APP,为考生提供大学、专业相关信息资讯信息和高考志愿模拟填报服务。系统涵盖全国多所院校介绍、开设专业、历年分数线等上万组数据,已获得千万级融资。
据法治周末记者了解,“优志愿”平台有四大主体用户群:第一大用户群是学生和家长;第二大用户群是高校;第三大用户群是教育机构;第四大用户群是已经步入大学的学长以及比较知名的高考志愿咨询专家入驻,通过更便宜、透明的价格为考生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
#咨询收费备受争议#
除了高考志愿填报卡,高考志愿APP以外,一对一咨询填报是高考志愿填报服务的高端形式。
以进入行业较早的高端品牌“志愿无忧”为例,该产品声称根据学生个性化升学需求,由经验丰富的升学规划师提供高考志愿填报方案。并提供学科选择、学业管家、多元化升学申报、高考志愿填报、大学生涯规划等一站式高端服务。
“家长没有报考志愿的经验,对学校的师资和专业都不熟悉,也没有时间在短期内弄明白,所以就找了志愿填报服务机构。”一位家长法治周末对记者说。
据法治周末记者了解,一对一咨询填报服务通常包括两到三次时长为两小时的线上或线下面谈,随后为考生制定志愿填报方案,甚至代考生进行填报。
事实上,有家长表示,自家孩子早在进入高中阶段就开始接受此类“高考志愿规划”类机构的服务,绝对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法治周末记者了解到,此类机构提供的服务主要是升学规划、就业指导。根据就业倾向、性格能力特长等为考生分析诊断多元升学路径,学习规划建议,升学政策答疑与重大时间节点提醒,跟踪与学习激励,按照升学目标要求,指导学生优化提分策略,《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材料甄选指导,考前心理疏导与学习激励等。
然而,与高需求不相匹配的是处于发展初期、并不成熟的服务市场,高考志愿填报咨询的收费一直以来备受争议。
河南某高考志愿填报机构咨询师告诉法治周末记者,高考志愿咨询师和规划师一对一咨询收费一般上万元,价位差异体现在专家的不同,咨询时长和内容大差不差,高价套餐的专家会更有经验一些。志愿填报前先签合同,如果滑档退还所有费用,再给考生赔付50%的费用。目前这一行业收费并不统一,而且随着志愿填报节点临近,价格也会蹭蹭上涨。
“其实如果知道高校录取的逻辑,完全可以自己填报学校,最靠谱的还是自己成为专家。”该咨询师表示,高考志愿咨询师和规划师的能力要在实操中不断锻炼,尽管业内不乏真正有经验的专家,但大多数机构的咨询师都是接受了简单的培训就上岗了。
事实上,有些资质不足的志愿填报机构很难为考生提出有益建议,有时甚至会造成误导。每年高考季,相关纠纷案件屡见不鲜。
以杜某与广东志愿无忧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北京天骄尚学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服务合同纠纷为例。年,原告与被告志愿无忧公司签订了《一对一个性化咨询服务协议》,约定由被告志愿无忧公司为原告孩子李某海提供相应服务,为此原告按照协议约定支付了服务费元。因被告志愿无忧公司提供的服务存在严重错误和疏漏,造成原告孩子未能通过自主招生/综合评价初审,在上海纽约大学的申报服务中,被告志愿无忧公司为原告孩子撰写的申请材料粗制滥造,没有达到协议约定的服务效果。
原告多次联系被告志愿无忧公司退费并发出律师函,后有位自称是被告北京天骄公司的工作人员宋某霞主动联系原告律师商量退费,原告与该司达成了《个性化服务退费合同》,在等待退费审批的过程中,宋某霞以领导意见改变为由不予退费。原告认为上述被告的行为存在违约,严重侵害原告的正当权益,遂起诉。
年11月,裁判文书网公布了该案一审民事判决书。判决书显示,被告广东志愿无忧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5日内须向原告杜某退还服务费20元;驳回原告杜某的其他诉讼请求。
#亟待加强监管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面对混乱的高考志愿填报市场,近日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