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笃行致远
BISC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强、发病率高、重症患者病死率高,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的大背景下,研究重症新冠肺炎继发感染的诊医院感染的预防尤为重要。
“中华医学会第一次全国细菌真菌感染学术会议”4月9日下午的第二分会场围绕“重症专家谈重症新冠肺炎继发感染的诊治”和“医院感染的预防”两大主题进行探讨。
重症专家谈重症新冠肺炎继发感染的诊治
医院邱海波教授
中国医院马晓春教授
上半场主要由五位教授分享了自己的对重症新冠肺炎继发感染的诊治的一些临床经验,分别是医院的彭志勇教授、医院的杜斌教授、广州医院的黎毅敏教授、医院的邱海波教授及上海交通大医院的陈德昌教授。
医院彭志勇教授
彭志勇教授系统地讲解和分析了新冠肺炎国内外指南与专家共识的异同,并对治疗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总结,比如重症的判定,呼吸支持问题,抗凝治疗,是否同时应用抗生素、需要血液净化、营养支持等。目前国内外指南均需要大量RCT研究的结果支持,所以我们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各国指南和专家共识来综合分析,目前各种治疗药物的使用原则应细化。
医院杜斌教授
杜斌教授深入阐述了在新冠肺炎患者应早期识别继发细菌感染,以及如何避免抗生素的过度使用的问题。首先,发热应该区分是感染还是“炎症”,各种指标在是否有感染的判定上都不完美,比如体温、白细胞、降钙素原、器官功能、影像学改变、微生物学等。需要动态分析患者当时的情况,是否是因重症的病毒感染所致的,并且结合症状、体征、化验室结果、影像学检查来综合分析,判断是否存在细菌感染,从而给予患者最恰当的治疗。这种判定和临床医生的经验密切相关。
广州医院黎毅敏教授
黎毅敏教授分享了感染标志物(细菌、真菌)在治疗新冠肺炎中的临床价值。如何早期识别感染非常重要,多项研究表明,新冠肺炎VAP和HAP的发生率较高,细菌和真菌发病率均较高,而且预后差死亡率高。传统的感染标记物(IL-6、PCT、CRP、WBC、GM等)和新的感染标记物(SAA、SAA/L、HNL、LBP等)可与临床结合进行综合判断,并且对未来也有很大的期待,比如转录组学、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细胞测序等的发展均有利于早期发现新冠肺炎细菌及真菌感染,以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和指导抗生素使用时长。
医院邱海波教授
邱海波教授重点强调了在新冠肺炎及甲流肺炎患者中,曲霉菌感染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