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思考之二十四

市场营销求职招聘交流QQ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719.html
全文字左右。中医治疗疫病的理念是什么?我认为核心理念是:扶正祛邪。以正为本,以邪为标。正旺则邪自退。

有人不理解中医,甚至排斥中医,因为他们过于迷信现代医学的思维模式,而不肯相信中医的思维模式。在思维模式上,现代医学是典型的系统论,科学系统论是在机械还原论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它重视的是局部和成分,由此导致现代医学重视指标、营养成分、化合药物等等。而中医是典型的整体论,重视生命的全体,主张天人合一、形神兼顾、取类比象,中医治病以人为本——二者思维模式不同,造成理论体系不同。

既然中医临床有效,那么,就要从思维模式上去了解中医。本文是我关于疫情思考的长文第24篇。包括《中医治疫理念》、《预防大于治疗》、《关于特效药》三篇文章。

01

中医治疫理念

中医完全可以防治疫病,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医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防疫经验,更因为中医有着不同于现代医学的治疫理念。以下就四个方面阐述中医的治疫理念,以与现代医学对比,从中亦可分析为什么中医治疗疫病有效。

一则,不是抗病毒,而是强自身

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医院院长刘清泉在接受健康报记者专访时说:“中医药治疗对于患者的体力恢复有非常明显效果,可有效控制体温升高、改善食欲和患者精神状态。不少患者通过这种方式,体质有明显改善,进而能通过自身免疫系统的恢复、增强,对抗疾病,病情好转甚至痊愈……早期规范合理使用中药,通过胃肠同治、解毒活血的治则,还可以减少重症向危重症方向发展。”

这话说的非常好。中医治病,不管是治疗常见病,还是治疗疫病,都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是中医取效的关键,也是中医不同于其他医学的关键之处。事实上,禀承这个理念,中医已经在临床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二则,不是靠药物,而是靠正气

中医以人为本,以病为标。中医重视治人,人能活着,说明有正气。只要正气不损,生命之火就不会熄灭。中医治病强调,疾病之所以治愈,其实是依赖人体正气来发挥作用的。中医的治疗其实只是推了正气一把,让正气主动去帮助五脏六腑恢复正常功能。

中医的这个理念与西医完全不同。在西医看来,治好疾病主要靠药物,药物把病毒杀灭,没有了病毒的干扰,身体就会康复。这样做的确有效,但弊端甚大。首先,重在杀灭,容易促使病毒进化、变异,使病毒越来越强,而药物的研发速度就容易跟不上病毒变异的速度;再者,杀灭病毒的战场是人体,即使病毒全部被消灭了,但战场也狼藉一片,人体生活活力因此而受损;另外,是药三分毒,依赖药物是向外求,这与依赖正气的内求,其方向完全不同。我们都知道,幸福生活要靠自己去创造,同理,治愈疾病也要依靠提升自己的正气。正气才是根本,而不是病毒。

三则,不是靠指标,而是靠感觉

现代医学重视指标,甚至到了迷信的程度,临床用药非指标不可。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与现代医学从微观入手开发药物,从分子水平直接干涉人体的生理和代谢有关。

但是,人体非常复杂,人体既有解剖的形体,属于“形”的层次,这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的基础,但同时,人体还有“神”的层次,包括精神、意志、思想、情绪和心理等,这些也都会影响五脏六腑的生理代谢,从而影响到分子水平的各种变化。如果忽视人体的“神”的层次,而单纯想要精确掌握其在分子维度运行的每一个细节,这就完全超出了人类当前的能力。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现代药物研发的成功率极低;另一方面,从微观角度开发的药物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毒副作用,用不了几年就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这让现代医学处于很尴尬的境地。

中医强调以人为本,人的感觉非常重要。有没有不适的感觉,这是每个病人第一时间都会意识到的。感觉不舒服,才是真正的生病了,而不是指标异常。

况且,感觉不舒服时,可能只是气化层次,疾病的表现还比较浅,治起来也比较容易。若等到指标异常,那已经形成了实质的脏器损伤了,此时再治,病情已经加重了。中医人临床治病固然可以参考指标,但很多时候在早期指标尚未有变化时,病人的不适感觉已经存在了。

我这里所谈到的“人的感觉”,既指病人自己的感觉,也包括中医人的感觉。中医人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即可对病人是否生病、所患何病、属何病机已经有了感觉。这个感觉不是指标,但胜过指标。

以扁鹊见蔡桓公为例,扁鹊只是望了蔡桓公几眼,就感觉到了蔡桓公的健康出现了不正常,虽然蔡桓公自己没有不适的感觉。扁鹊属于望诊高手,他应该望的是“病气”。生活中我观察到,一些修炼有成的医生往往能望到“病气”,即可迅速诊断病情,其效率远远高于指标。

四则,不是靠数据,而是靠经验

现代医学最强调数据,临床用药完全依赖数据说话。中医则完全不同,中医更依赖经验。

现代医学用统计学数据来决定你是不是健康。即使你自己感觉不舒服,若检查指标正常(符合正常人的数据特征),那么,你就应该是没病。有不舒服那是心理问题,因为指标正常。

所谓经验医学,是指只有经验没有理论的医学,而中医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所以中医不能称之为经验医学。但至少,中医强调临床经验。

有人说,你随手组合出一个药方来治疗今天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你有数据吗?或许每一味药都经过了临床验证,但这些药味合在一起,经过临床验证了吗?

其实他不知道,中医不需要数据,只要对证即是正确的。中医讲究“方证对应”,中医重视“天人合一”,中医用药主张“取类比象”,这些都是中医的精华。如何理解呢?

一方面,中医有取类比象的理念,比如说,筋骨诸痛常用藤类中药,藤类往往纵横攀爬,蔓延曲直,类似于筋的功能,所以藤类皆能舒筋通络。再如,诸子得金气而实,自具金性;诸花得夏气而发,自具火气;诸根深伏土下,其性则升提……这本来就是天地规律在植物功能上的体现,不需要有数据,只要取类比象,就能取效。其实,整个中医理论体系就是一个“天人合一”和“取类比象”的理论体系,中医把自然之象、药象、病象与中医理论和谐地统一了起来。

另一方面,中医已经在中国大地上实践了数千年。以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例,其中的药方也都经历过近两千年的临床验证,这是用人体做的试验,远比动物试验更高明,更科学,也更符合我们治病所需。试看,中药已经用了数千年,至今仍在使用,只淘汰了青木香、关木通数个而已。而西药呢,短短的一百年就几乎淘汰光了。为什么呢?难道曾经的四期临床试验数据不发挥作用了吗?

今时疫情爆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受到伤害,中医要冲到抗击疫情的最前线。事实上,中医已经冲到了临床一线,中医在整个疫情防控、救治中已经有了鼓舞人心的表现。现在中医人正在不断总结经验、规律,继续提高临床用方用药效率,争取能救治更多的患者。

02

预防大于治疗

中医是最讲预防的,《内经》就强调,我们要“治未病”,让人不生病,远比生病了再去治更有意义。可以说,中医的这个理念非常高明,尤其现逢疫情爆发,预防是关键。

一则,养正是原则

养正,其实是内求。正气是体内的,养正就要从自己的生活、习惯、饮食、起居、运动、情绪和心理等等方面来调整。使人体阴阳平衡,脏腑调和,经络疏通,气血和畅,神志安定,如此,即达到了扶正的效果。《内经》有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若能养的一身正气,则邪毒不能侵,自然健康。

二则,不要滥服中药

是药三分毒。若想服中药,一定要考虑具体的体质和病情需要,尤其是要服一些寒凉中药时,一定要辨证清楚,你的体质是偏于火旺吗?或者,你暂时有火邪郁滞的病机吗?若有,当然可以服。否则,千万别滥服。

比如,今时不少中医开出了预防方,说是给呆在家里没有生病的人预防疫病的。那么,这样的药方就要保证几个特点:

首先,是不伤正的。这是最关键的一条。凡是伤正的药方,都一定不是预防方。正气被伤,那依赖什么去预防疫毒呢?

另外,适合于当地当时人们普遍体质的。一地有一地的气候,有此地的饮食习惯。一时有一时的寒温,有此时的风雨变化。人居于天地之间,就必然受此地此时的气候、饮食等条件影响,所以,预防方当考虑这些因素。

再者,老百姓易于接受的。比如,不能用过于昂贵的中药,不能用偏门药或草药,药量不必过大,口感让老少都喜欢,制作方便的等等。

三则,饮食调理胜过中药

药物偏性比较大,而饮食的偏性则非常小;药物并非人人都可服,但饮食则几乎无人不可用;药物有各种禁忌,饮食相对来说禁忌会小许多;药物是用来治病的,而饮食则是养身体的。

建议不要盲目滥用药物预防疫病。建议用饮食来调理健康,其好处多多。既有安全,又有养生效果,而且,家家厨房里都有。

四则,推荐几个预防疫病的饮食方

其一,若体质偏寒,平时面色无华,畏寒肢冷,喜温喜暖,精神与精力较差者,可用下方:

每天早晨喝些生姜红糖水(空腹或饭后都可随意,建议温饮)。此方只有两味,生姜辛温通阳温中,红糖味甘养阴,兼有补血之功,二者同用,一辛一甘,合而化阳;一入气分,一入血分,合而调和营卫。因此,生姜红糖水有类似于桂枝汤的功用,且皆属食物,制作方便,口味绝佳,于平和中收取卓效。生姜红糖水是扶正的,可以兼顾阴阳,补气血之虚,益人身之正。此方作用于脾胃枢机,能升脾之清阳,则肝木左升,疏泄通行;又可涵养阴津,则阴能使阳,而升发不竭。面色苍白之人,多属中焦阳气不振,此方久服有助于恢复红润面色。

其二,若因工作压力大,导致虚火上浮,容易上火、失眠、喉咙痛、牙龈肿痛、口腔溃疡、眼睛干涩、红肿、咳嗽、失眠、鼻衄、耳鸣、痘痘等;或脾气大,或内心不静;或因阳气外泄而不收,出现汗多、面红如妆、发热等不适,都可用下方:

乌梅10克,黑豆、绿豆、黄豆各30克,冰糖30克,杏仁10克。水煎服,日一剂。或者多煮汤代茶饮。

方中用乌梅和冰糖,酸甘化阴,能收敛上浮之火;且乌梅敛肝气;白糖健中焦;黑豆入肾固本,黄豆入脾和中化湿,黄豆和黑豆合用则能养肝木,补中气,降肝胆经相火;绿豆清热,与杏仁合用,能清降肺热。且黑豆、绿豆与黄豆三种豆合用,有养肾气,调木气,益中气,助疏泄之功。此方用药多为食物,药力平和,能敛藏相火,又不伤根本。

乌梅固本汤什么时候喝合适呢?此方能建中气、收相火、敛浮阳,因此,中气不足而相火外浮或阳气不收时喝最为合适。不分春夏秋冬,只要因相火外浮或阳气不收而出现以上诸症,符合其病机,都可服用此方。

其三,若在寒冷时节淋雨或吹寒风后,感觉身体紧。或略有感冒风寒,但病属初期,症状极轻微者,都可用下方:

淡豆豉30克,大葱白两根,生姜三片,加水毫升,大火煮至毫升,加入黄酒30毫升,然后再煮开三沸即可。建议温服,一次服完,即可微微发汗。

此方中所用大葱白虽性味辛温,但辛而带润,温而不燥。淡豆豉是黑豆蒸而成,其性微温。生姜辛温。三者合用,微辛微温,发汗不伤阴,通阳去阴霾。既可用于宣畅一身阳气,伤寒初起,邪在卫分者,用之最为合适,能使寒邪向外透达。

用食物来调理体质,其功效不弱于中药方,但更安全,更平和,也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由此我说,与药店相比,菜市场里才有最好的预防疫病的东西。而且,中医本来就是贴近于生活的医学,中医最接地气,中医才是真正符合中国老百姓健康需要的。学习中医,就不能远离了生活。因为中医内涵天地之道,道不远人,远人非道。

03

关于特效药

疫情急如星火,我们在寻找特效药。那么,特效药应该是怎么样的作用机理呢?从中医来分析,当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则,特效药临床有效,能控制症状,能缓解病人的不适,这是最关键的一条。舍此,就肯定不是特效药;

二则,武汉地区的疫病其病机偏于寒湿,所以特效药应该能温阳,能化湿;

三则,不少病人兼有痰浊内滞,所以特效药要能化痰。仲景有谓:“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以此推论,这个特效药应该是偏于温性的;

四则,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到后期容易出现寒湿闭肺,这个特效药应该能宣肺开闭,能恢复肺活性;

五则,除寒湿外,病人普遍兼有阳虚内饮内停的病机,这个特效药还能温阳利水;

六则,不少疫病患者表现为外有寒而内有热,当考虑解表清里,这个特效药也当有些功效才可称之为特效。

七则,人与人体质不同,病机有差异,病状也有不同,这个特效药应该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若能满足以上这些条件,那么,这个特效药一定是治疗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最好最优药物,没有之一。

可是,钟南山年2月8日表示,有一些药物正在试用研究,有一些药物有了苗头,但目前的结果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当前,针对重症患者、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最主要还是靠生命支持,希望帮助患者顺利度过因病毒引起身体改变的阶段。到目前为止,可以很肯定地说,还没有明确的特效药,还需要继续观察研究”。

钟院士明确地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特效药。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坐以待毙吗?当然不。我们有中医,中医完全能满足以上的关于特效药的七个条件。可以说,中医的辨证论治就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真正特效药。

目前由于中医的及时介入,已经在疫病的预防、早期治疗、改善症狀、康复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广的清肺排毒汤已经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据统计,截至2月5日0时,4个试点省份运用清肺排毒汤救治确诊病例例,3天为一个疗程,总有效率达90%以上,其中60%以上患者症状和影像学表现改善明显,30%患者症状平稳且无加重。

由此而言,我们华夏先祖早就已经给了我们的抗击疫病的特效药。可惜的是,我们不肯相信祖先的大智慧,却盲目向外求。向外求的结果是,虽然希望很大,但至今还没有求到。建议从此次疫情之后,在国家层面重视中医,推广中医,发展中医,把中医真正提到国医的地位上来。

选择中医馆

地址

广西南宁市青秀区青山北路4号

畔山花园12栋

电话

选择中医奥地利工作室

A.

Karl-Sch?nherr.str.7,,Innsbruck

Nr.

30

庚子年戊寅月丁亥日

“阅读原文”

董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relipower.net/fyzzssm/76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