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战狼2的公映异常火爆,据说票房收入即将突破30亿,刷破了华语影片的多项纪录。其实提笔之前,我有些许犹豫,因为很遗憾没有看这部影片,只能通过网上的预告片和评论去尝试了解影片内容。依据这些一个个零星的碎片拼凑而来的印象,我觉得影片在弘扬一种精神-战狼精神,其精髓就是“认真执着、永不言弃”。而这种精神竟与我们的援外精神不谋而合。
我先说下我们的工作背景,南苏丹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也是联合国评定世界上最危险的国家,这里常年动乱、内战不断。当地人平均一天只吃一顿饭,疟疾、伤寒是两大杀手,平均寿命不到50岁。医院-医院是当地最好的,其硬件水平至多相当于我们国家70年代水平(这还是在我们援助的基础上)。医院不能正常供电,有时能供电2-3小时,有时一天也看不到电。说白了,想干个事情:真难!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始终在鼓舞着我们,也许很多患者的命运会有不同。我就介绍一些工作的片段吧。
先捷足先登,从妇产科说起,第一次经受大的考验就是国际儿童节那天,去孤儿院看完孩子之后,我和队友孙传名突然接到电话,说一个宫外孕患者要手术,到病房一看,病人捂着肚子疼得哇哇叫,一摸肚子怎么这么大,不像宫外孕啊,赶紧拖去B超室扫描一看吓一跳,腹腔妊娠(孩子四个月,长在肚子里),还看到了破裂的血管在流动。说实话,干了十年妇产科就见过两例,很惭愧当时也没上台。没办法,生死关头由不得你退缩,硬着头皮也得上。术中打开腹腔,满腹的血、还有不断泉涌般的流血的场景,我想我们一辈子都会不会忘记。也想是上天的怜惜,我俩成功了,病人得以康复。虽说妇产科急重症患者多,经历了那一次的生死速递,现在面对再复杂凶险的情况,也能从容面对。
画面转向普外科,还是儿童节那天,我们刚下台,护士长说有个舌断裂的小孩,想让外科手术缝合。我赶紧电话告知队长朱兴国(普外科副主任医师),并把图片发给队长。朱兴国一看,舌头断了一半,关键这病属于口腔科的,他以前也没缝过啊,没办法,打电话到国内请教口腔科专家。他回忆说,那天是一边打电话咨询,一边和拍档席庆从驻地赶到手术室的,其实手术开始前心里一点谱都没有。就这样第一例跨学科的手术完成了。6月底,麻醉科主任Felix找到队长,说有个腮腺肿瘤当地五官科、口腔科的都不会开,队长一看,头皮都发麻,右边腮腺一个10公分的肿块,大的以至于病人要托着它,又是一个看都没看过的手术。没办法,查资料、找视频、看图谱、国内咨询,能想到的学习办法都用上了,终于第二例跨学科高难度手术就在摸索前行中也完成了,病人得到了痊愈。提起这些往事,队长说经过两次的跨学科手术的考验,从之前的胆怯已经变得从容,即使有第三台、第四台......他们也会坦然地接受新的挑战。
骨科的刘群平时特别忙,这个战乱的国家天天都有枪击案。他说来到这里,最大的收获就是把取子弹的活给练好了,现在做起来特别快,分分钟的事。刘群是个全才,不仅会做手术,还会捯饬机器,变废为宝。一台我们捐助的闲置了好几年的DR放射机因为操作系统是中文的,当地人不会用,他把中文逐字逐句地翻译成英文,然后手把手一个一个地教他们如何使用,现在这台DR医院最忙的机器。
再到手麻室,姜维是麻醉科主任医师,队里资历最老的,刚来时也经历了坐着打腰麻的体验,她说习惯了侧卧位打麻醉,突然一切习惯都改了,有一种重新来过的感觉,不过她很享受这个过程。凭借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她将腰麻、气管插管全麻、臂丛神经麻醉应用的如鱼得水。手术护士宋靖就像外科科室的大管家,每天的工作就是一有手术,就要准备器械、设备,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当然这也是她最苦恼的地方,这里缺的东西太多了。她说,每天看着这些手术医生们就用着张不开嘴、合不拢的钳子、剪不断的剪子做手术,而又无力解决,真的很心疼。当然,她也相信随着中国的不断援助,通过共同努力,会让这些手术医生过上好日子。其实,正是这两位幕后英雄的默默付出,才使得我们这些手术医生从容面对每一台手术。
胃镜室是全朱巴地区唯一能做胃镜的地方,主人是盛超,由于援助人员有限,他要身兼医生、护士两职。从准备、手术、清洗器械、消毒器械等环节,都是他的事。累不可怕,他最苦恼的就是没电,经常很迟才来电,导致他每天只能预约一个病人。即使如此,现在的胃镜室,从来时的门可罗雀到现在的门庭若市,想做胃镜必须提前一周预约。回想当初和姜维一起为了完成第一例无痛胃镜,他们和队长到处找氧气罐、历经千辛从郊区驼回氧气罐,终于完成,过程艰辛但值得骄傲,现在无痛胃镜已是常态化,给南苏丹人民带来了福音。
画面转向新生儿科,6月20日那天,历时一小时、成功抢救有微弱心跳没有自主呼吸的场景,刘进生和万燕明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当地的医生、护士放弃了,甚至孩子的父亲也放弃了,但是还有的微弱心跳告诉他们不能放弃。没有电,两人就硬是一个人手捏着皮球、一个人手指按压心脏坚持了一个小时,可能是这种精神感动了上苍,电来了,有氧气了,终于孩子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在这个世界上新生儿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他们每天要做的事就是尽最大可能救活每一个新生儿,因为这个年轻而贫穷的国家需要更多的新生命去建设它。
“朱巴刮起中国风,银针火罐显神效”说的就是中医针灸科的张长安。他很忙碌,每天一到诊室,门口总是会坐着一排病人,每天不能按时下班是常事。天天就用那细细的银针和小火罐给病人祛除疾患,看过的患者都用神奇来形容他。很多当地的政府要员、联合国机构的高管也闻讯赶来,希望体验一下中国传统医学的传奇。一位南苏丹财政部的技术顾问DorMajok是张长安的老病号,他曾因在德国做过腰椎手术,但术后仍有功能性瘫痪和背痛,非常痛苦,自从张长安轮流使用银针和火罐后,他感到痛苦解除了,心情也舒畅了,他感激地对老张说道:我已经迷恋上中医了。
一个年轻女性羸弱的躺在布满苍蝇的病床上,奄奄一息,全身满布甲盖到手掌大水疱,眼睛因粘膜损伤粘连无法睁开,口腔粘膜也无一寸完好,因发热不停抽搐的身体连点头摇头的力气也没了。这是一名致死性重症药疹患者,更可怕的是她还合并艾滋病感染。在所有当地医生都束手无策、眼睁睁看着她走向死亡时,她幸运地遇到了蒋鹏,这个全朱巴地区唯一的皮肤科专科医生。每天坚持一个多小时的换药和治疗,还要冒着职业暴露的危险,她毅然坚持着,最后这个幸运地女孩活下来了。重症药疹的发病率为1-2/万人,若伴发艾滋病会使药物不良反应发病率较普通人高-0倍,死亡率同时增至50%,病情凶险可见一斑!可又如何?我们做到了。
最年轻的队员是内科医生褚强强。在国内,他是一个有着丰富经验的类风湿科医生,但是在这里除了日常的普内科工作,他还有一个重要的副业-传染病救治。在国内几乎消失匿迹的疟疾和伤寒,却在这里肆意横行,但这对于他而言是个全新的挑战,他要从零开始去学习如何诊治。不论是当地患者,还是在南华人,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只要有人得了伤寒、疟疾,第一时间就是找他诊治。可能是几乎天天与患者打交道,他自己也不幸感染了伤寒,在床上整整躺了三天。然而,即使在生病期间,他仍然拖着虚弱的身体坚持给别人看病。
这只是些零碎的大家的工作片段,也是大家美好的记忆。习总书记提出的援外医疗十六字方针“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始终牢记在每一位队员的心里。不敢忘记,也不能忘记。战士的职责是血战沙场、保卫疆土;而我们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永不言弃。即使在最贫穷而动乱的地区、即使条件再落后,我们也绝不言弃,认真执着地面对每一个生命。“做一支有责任、有担当的援外医疗队”,这就是我们的战狼精神。不抛弃,不放弃,此乃医之本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