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患者生命的灯塔 http://hunan.ifeng.com/a/20170705/5797804_0.shtml传染病防控原则有三: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以及保护易感染人群。和新冠病毒交锋至今,有人以“狡猾”来形容它:症状不如SARS明显,传染源更不易被识别,而且潜伏期更长,传播途径更难摸清。新冠肺炎疫情尚未蔓延到广州时,广州疾控人对风险科学预判、提前排兵布阵;当广州出现疫情时,疾控精兵猛将们进入赛跑模式,力求赶在病毒“盯上”下一位市民之前将其拦截。和飘忽不定的对手过招,更需“硬核”功夫:市疾控中心打破原有科室建制,全中心分为八个防控工作小组,多名工作人员除休产假者外悉数参战,这阵势即便是SARS期间也没有过。疾控“CPU”:监测疫情研判风险抗“疫”中,市疾控中心礼堂被改造成了“战时指挥中心”。舞台上,一面大屏幕显示着广州市每日新冠疫情信息最新动态;舞台下,疾控人聚精会神专注于手头上的任务。繁忙场面随处上演,因为这里就是疾控的“CPU”,必须硬核高速运转才能守护好羊城,绝不允许“死机”。为了打赢病毒阻击战,广州搭建起立体防控网络,监测范围覆盖社区、医院发热门诊、海陆空交通站点和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截至目前,全市发热门诊累计筛查近9万人、来穗人员排查万人次、社区排查万人次、地铁和其他交通工具筛查多万人次,每天排查信息都会及时反馈到市疾控指挥中心。此外,指挥中心工作人医院通过网络直报上报的病例信息开展审卡工作,并且和中心实验室的结果及时核对,确保数据准确性。因此,市疾控疫情监测组的工作人员需要24小时坚守,汇总本地疫情数据、确诊和疑似病例详细信息。广州市每天的疫情通报短短三四百字,背后是疾控人从不断更新的海量数据中迅速整理、准确提炼。防止病毒传播,控制传染源是首要任务,寻找病人和密切接触者至关重要。一天下午5时许,一份外省确诊病例的协查函传到指挥中心,要求协查人员在6时前把该病例入院前一天所乘坐同一交通工具的25位密切接触者追踪到位。工作人员立即展开行动,按照名单挨个追踪、核实。可其中一位密接者在电话里否认曾坐过此班交通工具,拒不配合。工作人员没有放弃,终于在第五次电话中,对方告知了自己的住址。所在区疾控第一时间将他送到了隔离医学观察点。几天后,这位密接者确诊。工作人员锲而不舍的追踪避免了这个潜在传染源把病毒传染给更多人。随着复工复产的开展,市疾控在全国率先推出一个举措:每日到市内地铁、公交、火车站、机场、商场、城乡接合部、飞机客舱等人员密集以及市民关心的重要公共外环境,进行采样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检测结果当天向公众进行公告。截至目前,近份样本检测结果皆为阴性,有效消除了市民外出的安全顾虑。疾控大侦探:死磕病毒传播过程2月初,市内某区两个家庭中相继发生新冠肺炎聚集病例,但两家互不相识,且都报称近期没有到过重点疫情发生地、没有接触过重点疫情发生地来穗人员。“不可能存在无来源的感染者。”广州市、区疾控人员对线索抽丝剥茧,发现两户人家在年三十同一时间都到过区内某餐馆吃饭,当时餐桌紧挨、通风不好,一个不久后出现确诊病例的武汉来穗家庭恰巧是两户人家的邻桌……经过调查,传染途径水落石出。如果说疫情监测是在“织网”,务求在人群之中把潜在的感染者“捞出来”,流行病学调查就是对“捞出来”的潜在感染者进一步刨根问底,务求还原病毒传播来龙去脉:病毒是从哪里来、会传播到哪里去?病毒可能还会传给谁?要迅速搞清楚上述问题、尽早隔离潜在感染者,疾控人员需要了解患者发病前14天每一天的具体行踪和接触过的人,判断病人可能从哪里感染的,他接触的人哪些人可能会感染上,常常彻夜到患者家、就诊机构等病人活动过的场所开展现场调查。采集回来的信息,除了会运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和逻辑推理,有时还要加上跨学科知识的辅助,当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确认,才能认为“破了案”。流行病学调查决定着防控工作是否精准,能否对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尽早掌握”,因此,市疾控中心多次调整、充实流调人员队伍,又把全市划为6个片区,派出流调经验丰富的科长担任片长,和各区疾控一起组建市区联合流调队伍,省市多家医疗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也支援其中,组成人的流调小组。流调质量在短期内迅速提高,一些看上去互不相关的病例被关联到了一起,为下一步防控提供了参考。一次,一名确诊患者告诉疾控人员,在朋友圈看到有人发出了一张照片,背景似是同在隔离场所。疾控人员摸查发现这位网友的姓名同样出现在确诊名单中。进一步调查,两人同在一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relipower.net/fyynxzz/11458.html